人文启迪|又是一年高考季:回眸海南省高考30年的“风雨兼程”

椰网 2019-06-08 18:12:55

商报全媒体讯(椰网/海拔手机端记者 王茹)6月7日,又有一大批“战士”走进属于他们的高考“战场”,回溯过去,海南高考已走过了许多风霜雨雪,一批又一批的考生在高考的考场上书写未来、改变命运。海南高考以它不可替代的位置占据着每个考生想要“一跃龙门”的诚心。随着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1988年)应运而生的海南省考试局(1992年前为海南省考试管理中心),这个全国首家集各类考试为一体的省级考试管理机构,积极投身招生改革,不断加强招生管理,努力提高服务水平,着力打造“科学选才,公正录取”的平台,为海南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

原海南省考试局新闻发言人王素英承担了巜海南考试三十》画册的组织编辑工作,纪念海南高考三十周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今日,让我们与王素英共同回眸海南高考的三十年。

王素英

积极投身招生改革,几经站在改革前沿

海南省考试局自成立以来,多次成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的改革试点,屡次站在考试招生改革的前沿,为全国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坚持使用标准分数。标准分数能够较为准确地刻画考生成绩在总体中的位置,不同学科之间也可以进行比较,是较为科学的分数呈现方式。我省在隶属于广东省时就开展了标准分数制度的试点工作,建省之后一直使用标准分数,而且在新一轮的高考改革方案中经专家论证还将继续使用标准分数。目前,我省是全国唯一坚持使用标准分数制度的省份。

较早实施高中会考。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教学质量,我省在1989年继浙江和上海之后,在全国较早地建立了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制度并坚持至今。我省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制度的建立,在一定时期不仅有效地克服了高中学生的“偏科”现象,而且在防堵“高考移民”方面也发挥了关口前移的积极作用。

考生们乘坐学校租的大卡车参加高考

多次参与科目改革。1991年,我省与云南省和湖南省(三南)试行了在普通高中会考基础上的“4×4”高考科目设置改革试点,为全国实施在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基础上改革高考科目设置及录取新生办法进行了重要的改革试验;1993年,我省与云南、湖北、湖南等省市率先在全国试行了“3+2”的高考科目设置改革,并与广东省和湖南省一同以省级常模量表分数的标准分数作为录取依据;2001年,继浙江、江苏和吉林三省试点进行“3+小综合”的科目设置之后,我省又实行了“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的高考科目设置。

先行开展招生改革。2004年,我省与广东、山东、宁夏首批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试验,实行了新课程背景下的“3+3”科目设置方案,普通高中应届考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也进入考生的电子档案,并将普通高中非高考科目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10%计入高考投档总分,是全国目前唯一将部分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与高考录取“硬挂钩”的省份;2016年,教育部将我省与北京、天津、山东列入第二批进入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省份,我省又一次与大省一起先行进入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改革力度最大、涉及面最广的一次高考改革试点工作。

考试结束,考生们欢呼雀跃

积极开展“云海工程”项目试点。海南作为目前全国唯一使用标准分数的省份,2010年在探索考试评价制度改革中再次担起了重要的历史使命,被教育部考试中心确定为考试评价制度改革研究的试点省份。2011年又与云南省共同开展了“云海工程”的试点项目。“云海工程”的实施,为我省考生提供了内涵更加丰富、具有诊断与发展导向功能的评价报告,帮助我省考生更加全面、清晰地认识自己,更好地选择高校和专业,并为自己未来的职业进行初步规划。

考试招生管理多次“重拳出击”,着力维护公平公正

高考是为高等学校选拔新生的国家大考,其报名资格的真实性、考试环境的公平性、评卷手段的客观性和录取结果的公正性都是社会关注的热点。我省自建省以来,通过不断地加强考试招生各个环节的过程管理,达到维护公平,促进公正,让人民满意的目的。

网上评卷

防范封堵“高考移民”。我省是全国最年轻的省份,基础教育水平相对薄弱,一度成为“高考移民”的重灾区。为了维护广大考生的升学权益,我省积极采取措施防堵“高考移民”。1992年,省招委会等8部门联合下文封堵“高考移民”,对以升学为目的投亲靠友入户海南的人员,作出不准在我省报名参加高考的规定;进入21世纪之后,我省对“高考移民”更是重拳出击, 2003年,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了《海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报考条件暂行规定》;2005年,为遏制外地考生借助“购房入户”政策、大批涌入海南参加高考的“移民潮”现象,又及时出台了《海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报考条件规定》,并叫停了购房入户政策,省教育厅也出台了相应的学籍管理规定,我省的“高考移民”现象,经过省委、省政府的铁腕治理,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移民考生人数大幅度减少,从2005年占报名总人数的22%到2007年不足1%。近年来,我省继续把防堵“高考移民”作为报名工作的重点,通过户籍、学籍等大数据信息比对和到各中学突击点名等方式,严防非正常落户和空挂学籍的虚假行为,绝不让“高考移民”现象死灰复燃。

纸质评卷

积极建设标准化考点。考试是招生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公平竞争的重要环节,为进一步防范违规作弊行为,为考生营造公平竞争的考试环境,我省在财力薄弱、经费不足的情况下,2007年建立了“网上巡查”视频平台,实现了全省试卷保密室和值班室网上远程视频监控;2012年,在财政部和教育部的支持下,启动了标准化考点建设工程;2013年,我省标准化考点建设全面完成,并通过了教育部考试中心专家组的验收。考试期间,“海南省国家教育考试考务指挥中心”通过视频监控可以纵观全省的各个考场,实现了“坐镇省考试局机关,眼观全省每个考场”的高考监控大格局。标准化考点的建设,不仅科学有效地防范了违规作弊的行为,也使我省的考试管理水平得到了较大的飞跃。今年,我省又启动了标准化考点的升级改造工作,全省的保密室巡查设备全部实现了高清升级,所有考点配备了统一的英语听力播放设备,同时首次采用指静脉对考生进行身份验证。

另外,我省从2004年起,租用邮政机要专车,将全省的高考试卷统一送达各个考区保密室;从2013年开始,高考送卷专车还安装了GPS定位系统;2016年,我省还启动建设了省级考务综合管理平台,成为全国继江苏省之后第二个开始试点考务综合业务省级管理平台建设的省份。

网上录取

网评网录确保公正。评卷和录取都是招生工作的重要环节,科学的评卷方式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是确保评卷、录取公正的重要手段。我省从建省开始就积极推进考试招生技术手段的建设工作, 1988年,在高考5个科目中试行了标准化考试,迈出了评卷手段现代化的第一步;1989年,我省又进行了计算机辅助录取的尝试;2000年,我省自行研发了windows图形界面的录取软件,实现了录取全过程的电子化;2001年,招生录取方式又上新台阶,实现了考生档案的电子化和网上现场录取;2002年,网上异地远程录取开启了招生录取现代技术的新纪元,往年热闹的录取现场,从此被“鼠标”和“电话”置换,无纸化的“网录取”方式,不仅方便、快捷,而且录取结果更加公平公正;2007年,我省高考9个科目一次性实现了网上评卷,有效地降低了评卷误差,提高了评卷工作质量,使评卷结果更加公平。

招生过程多方监督。30年来,我省的招生工作被社会誉为“一片净土”。在招生工作的各个阶段,主动请纪检、监察部门参与;在报名、考试、录取各个环节邀请新闻媒体跟踪报道;在招生的整个过程中通过广泛宣传招生政策规定、程序办法,让社会各界人士掌握监督的工具,并通过邀请人大、政协领导和代表,考生家长代表到录取场参观等形式,接受各方监督。

现场录取

我省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在30年的风雨行程中,一路铿锵,不断成长。报名人数由1988年的2.8万人增加到2018年的5.9万人(2019年全省报名人数为59917人);招生学校由1988年的241所增加到了2018年的1282所。30年来累计有119.1万人报考,截止到2018年已有87.4万名学子走进了高等学府深造,迈出了改变人生的第一步。

【责任编辑:赵康丽】

【内容审核:孙令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