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考”将至!10月1日起,海口全市实施强制垃圾分类

椰网 2020-09-30 18:04:47

商报全媒体讯(椰网/海拔手机端记者 王辉)在9月30日举行的海口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进会上,海口市长丁晖表示,10月1日起,全市所有区域开展强制垃圾分类,相关责任单位要做好分类义务、分类标准、分类投放管理责任等告知工作。

垃圾分类从“模拟考”转入“正式考”

丁晖说,近年来,海口市生活垃圾总量增加较快,“垃圾围城”已成为城市发展的瓶径之一,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平衡。目前海口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约26.62%,深圳的回收利用率是32%。海口市与2019年相比,有所进步,但与住建部要求今年年底达到35%目标相比,还有差距。我们现有的垃圾焚烧厂、垃圾填埋场扩容建成没多久就“吃饱”了,处理能力始终处于一种满负荷运转的状态,我们唯一的颜春岭垃圾填埋厂超期、超库容运转多年,列入中央环保督察问题整改范围。垃圾分类是一个系统工程,垃圾分类也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厕所革命”的有力抓手,如果垃圾分类做得好,城乡环境明显提升,“垃圾山”也能变成“金山银山”,既能破解垃圾处置难题,又能有效缓解资源消耗的约束,从而助力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2017年,海口被住建部确定为全国46个垃圾分类重点城市之一,两年多以来,在学习借鉴广州、深圳、上海、厦门等先进城市经验做法的基础上,出台了一些配套的法规和制度,虽然取了一定的成效,但环卫基础设施历史欠账严重、氛围还不够浓厚,末端处理成效还不尽如人意。从10月1日开始,全省海口、三亚、儋州、三沙等4个国家试点城市就要从“模拟考”转入“正式考”,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海口交出怎样的一份成绩单,这实际上检验的是城市发展环境,考验的是领导干部执政能力,检验的是我们社会治理水平,在座各位没有理由不把这项工作抓好做实。全市各级领导干部要一定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克难攻坚,精细管理,不断营造优越的生态环境和城市发展环境,加快推动海南自贸港建设。

瞄准时机研究出台垃圾收费制度

据丁晖介绍,海口市要大力推进清洁生产,推动企业改进产品包装和限制过度包装,在生产、流通环节中减少产生垃圾。要加强“禁塑”管理,全面对标2020年底前全市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塑料餐具的目标要求,以及重点行业和场所禁塑试点任务安排,持续扩大禁塑试点覆盖、持续抓好替代产品产能提升、持续抓好宣传教育引导,全力以赴抓好禁塑各项工作。要积极倡导绿色消费,深入践行低碳生活、适度消费的理念,推动绿色采购、绿色办公,推广使用可循环利用物品,限制使用一次性用品。在这方面,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应当带头做起、从点滴做起,推广使用有利于保护环境的产品、设备和设施,提高再生纸的使用比例,减少使用一次性办公用品。要遏制垃圾增量。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相结合,开展“垃圾不落地、海口更美丽”活动。瞄准时机研究出台垃圾收费制度,控制生产流通消费环节垃圾产量和减少存量,让产出垃圾多的单位和个人付出多的经济代价。

每 300户配置1名垃圾分类专管员

丁晖说,全程分类是垃圾治理的关键环节。要围绕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对每个环节提出定量、定节点的任务目标,做到上中下游、前中末端齐发力。一是抓实前端。所谓前端就是严格依法执行强制分类。10月1日起,全市所有区域开展强制垃圾分类,相关责任单位要做好分类义务、分类标准、分类投放管理责任等告知工作,并加强日常督促监管和指导,要加强小区垃圾屋的改造,收集容器颜色要统一标识,方便居民群众分辨,通俗易懂,符合分类标准。二是抓实中端。加快建立与生活垃圾分类相衔接的收运网络,加强保洁收运人员培训管理,完善生活垃圾收运登记制度,确保分类后的生活垃圾实行分类运送。要建立垃圾分类专管员制度,每个单位、每个小区或每 300户配置 1名垃圾分类专管员,负责做好所在单位或小区垃圾分类工作的宣传引导和监督检查。三要夯实末端,瞄准“回收利用率更高”的方向,尽最大努力提高回收利用率。尤其要抓住末端处置技术向更高层次迭代、跃升这个关键,加强对湿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的研究和利用,让农村地区、大型果蔬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标准化菜场,尽可能做到湿垃圾不出村、不出镇、不出区,减轻集中处理的压力和长距离运输带来的环境问题。此外,餐饮服务行业要倡导适量点餐的理念,更好践行“光盘行动”。

对垃圾分类运输车辆作业行驶轨迹进行实时监控

据介绍,分类收运是解决先分后混、混分混运的有效途径,收运不及时,影响市容市貌。一是完善收运网络。要建立与生活垃圾分类相衔接的收运网络,提高有害垃圾运输能力,推广密闭、高效的厨余圾运输系统,鼓励采用“车载桶装”、直运等运输方式,做到分收分运,绝对不能允许分类了还混合运输。二是加强运输管理。分类运输车辆要专车专用,有明确涂装,要做到全程不落地,鼓励环卫企业采用智能化收集,运用大数据,用信息化系统实现互联互通,提高收集效率,对垃圾分类运输车辆作业信息、行驶轨迹进行实时监控,力争做到每个小区转运车辆的路线图、处理工作流程,都能够即时、准确掌握。三是推行直运模式。各区要组织环卫 PPP企业与区域内居住区物业或业主自治组织对接,采取定点收运、箱房分类直运等模式,具备条件的或居住区内交通不便利的“城中村”可以实行“以桶换桶”、桶车直运的模式。

2021年底前厨余垃圾处理能力达到800吨/日

丁晖说,当前,各区各单位要把历史欠的账有计划、有步骤地还清,把之前没补齐的短板补起来,各垃圾分类设施设备,该配套的要抓紧配套,要按照全品种、全过程的要求,全面完成现有可回收物、有害垃圾、餐厨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专用收运车辆的标识、涂装更新,不断夯实生活垃圾分类的硬件设施基础。尤其是要将环卫设施建设要列入“十四五”规划,规范源头到末端的分类设施设备配置,深化“前端末端”体系建设,积极探索生活垃圾处置新模式,有效化解“邻避效应”,建成一流的垃圾分类体系,实现共建共享共治的新格局。另一方面,加快项目建设。要加快推进固废综合利用、永久生活垃圾综合处理等重点环卫设施建设,做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等项目前期工作,已开工的要加快进度,未开工的要抓紧启动。要着力提高垃圾焚烧终端处置能力,确保进厂垃圾 100%无害化处理,加快设计处理能力 1800吨/日的垃圾焚烧发电厂三期工程建设,2020年年底前其他垃圾焚烧总处理能力达到 4200吨/日。加快扩建颜春岭餐厨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厂(餐厨 400吨/日+厨余 200吨/日),2021年底前厨余垃圾处理能力达到 800吨/日。

同时,要加快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推动再生资源规范化、专业化处理和利用,避免二次污染。对于具有附加值的可回收物,通过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引导企业参与,实现资源化利用。对于生活垃圾中比重较大的厨余垃圾,继续开展小区处置的试点工作,力争从源头上减量,把厨余垃圾消除在小区里。要建立“互联网+再生资源回收”模式,充分发挥微信公众号等网络的作用,在垃圾产生源头、生活垃圾转运站等关键节点引入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形成垃圾回收的协同机制,通过微信公众号、APP预约上门回收,对垃圾进行专业源头收集、专业运输和专业分选,推动可回收物直接进入再生资源利用体系。2020年底前,完成处理能力 600吨/日的可回收物资源化利用分选中心项目前期工作,2021年底前完工投产运行。

建立面向公众的垃圾分类混装混运监督举报平台

丁晖说,要把垃圾分类工作纳入社会文明大行动、环保督察的考核体系。各区也要建立考核评价机制,采取排名末位上台检讨等有效手段,社区垃圾分类工作进行考核。这一轮的垃圾分类,绝不能搞形式上覆盖一遍工作就结束了。要以创建生活垃圾分类达标社区、村、街镇为抓手,明确考核要求,推动各村居、街镇按照分类实效的要求做到达标。要畅通监督渠道,建立面向公众的垃圾分类混装混运监督举报平台,支持新闻媒体、社会公众参与垃圾分类工作检查和考核评价,切实让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可监督、可感受。

【责任编辑:庄华敏】

【内容审核:吴淑珍】


版权声明:国际旅游岛商报全媒体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版权作品,欢迎转发,但非经本报书面授权同意,严禁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或改编、引用等,违者必追究法律责任。